六统一阶段 二维码
六统一阶段 李照山 涉及武术劲力的因素有发声、意念、内气、气势、力量、精神。若使之六位归一,劲力则威力无穷。 声的作用 武术中的“声”包括试声和发声两个方面。试声有助于补充试力不足,具有激发潜能、强化劲力、后续储力之作用。发声的意义为:发力时,通过声的释放和鼓荡,可使劲力发挥得更加干脆和完美。此外,发声还可起到威慑对方、震骇敌手的作用。李小龙在打击敌方的瞬间,总会发出一些怪叫,其作用既可增加力量的强度,又可令敌方感到不安,甚至会产生毛发悚然之感! 试声是发声的前奏,发声是试声的真实体验。如果没有一定的试声功底为根基,所发之声必然中气不足,嚎叫无力,根本不可能把震撼人心的劲力发挥到极致。 意的作用 为了强化意的重要性,有的拳术还以“意”字冠名,如心意拳、形意拳等,其要旨就是讲究心和意相合,形和意相合。即使很多无“意”字冠名的拳法,甚至不少的象形拳术,也无一不注重意的训练。不论操练内家拳法的太极拳或外家拳法的少林拳,都强调形随意转,以意导形,意到力到。 虽然大成拳没有了“意”字冠名,但并无因此忽略了意的训练。王先生在《大成拳论》中指出:“所谓神意足,不求形骸似”。从技击角度来说,大成拳的意念活动包括增长功力和实战应用两个方面。 气的作用 谚语有云:“外练筋骨皮,内练一口气”。此处所讲的“气”和气功中所指的“气”并非空气之气。武术中的“气”通常是和劲力紧密相连的,故有“以气催力”之说;养生功法的“气”则具有调整气血、平衡阴阳之作用;硬气功中的“运气”可起到运力于肢体某部之效果,如运气至手部,则力至手部,可断砖开石。事实上,作为传统医学或武术中的“内气”虽然难以用现代仪器来证实,但确实客观存在。 势的作用 “势”有一个由弱至强的过程。当其处于萌芽的较弱状态时,我们常称之为蓄势,势的力量达到一定程度后,则必然能揭示自身的发展规律,并且按照应有的态势而展现不同趋势的特征。事物的任何结果都是“势”的必然。只有蓄势才能待发;那些“仗势欺人”的人如果没有“势”的先决条件,也就不可能欺人。对于大成拳而言,站桩是对劲力的蓄势,静态的劲力圆满后,则要向空间延伸,当力量的通路顺畅后,就要使之真实的爆发出来,这些就是顺势而为的过程,即顺势而试和顺势而发。就连后续的推手、单操手和连环技法训练,实际上也是在为技击而做的蓄势。 “势”在发力过程中代表了一个人的功力象征,优势的功力状态说明了一个人的劲力所达到的圆满程度。这就是势在必行。不论站桩、试力、走步或单操手,当我们具备了气、意、力、声等各种高强度的势能后,即可使之集中性的得以释放。这样就会使劲力效能表现的异常强大。此时的发力状态为: 神的作用 “神”则是一种高级的、抽象的意识状态,亦即人的灵魂所在。三者缺一不可,它们之间高度统一而又相互影响。“神”在现实各种生活、工作或运动方式中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。对于精神状态的要求,王芗斋先生在《大成拳论》中指出:“技击之站桩,要在于空灵均整,精神饱满,神如雾豹,意若灵犀,具有烈马奔放、神龙嘶噬之势”,这些对精神气质方面的训练非常重要。先生还特别强调“动则有怒虎出林,搜山欲崩之状,全体有灵蛇惊变之态,亦犹似火烧身之急,更有蛰龙振电直飞之神矣,尤感筋肉之激荡,力如火药手如弹,神机微动雀难飞,颇似有神助之勇焉”。 在神态修炼方面,王先生的要求是:“习时须假定三尺以外,七尺以内,四周如有大刀阔斧之巨敌,与毒蛇猛兽蜿蜒而来,其共争生存之景,须当以大无畏之精神而应付之”。如此既可很好的化内能为劲力,又可培养临危不惧的精神气概。 力的高度融合 以上的声、意、气、势、神有了适当的修炼后,将会自然的与劲力产生部分或完全的融合。在没有达到六个方面高度统一之前,可能只是两个方面或三个方面的融合。如声与力的融合、势与力的融合、神与力的融合、声与意的融合、声与气的融合、声与势的融合、声与神的融合。 这些只是两个方面相互融合的过程,随着劲力层次的深入,还会相继产生三方面的融合,如声、意、气的融合;声、意、势的融合;声、意、神的融合;声、意、力的融合;声、气、势的融合;声、气、神的融合,如此种种乃至产生四方面、五方面的融合,最后完全达到声、意、气、势、神、力六统一的高度融合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