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成拳的核心是什么 二维码
大成拳核心是什么 学练大成懂核心 世上任何事物,大到环宇星空,小到细胞分子,都有内在的变化规律,这个规律就是本质。抓住了事物的本质,就等于抓住了问题关键。我们知道,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,自己看书总是感到非常吃力,经过教师讲解之后,立即明了。这是因为教师能把最关键的东西传授给大家。对于练拳亦是如此。有的人在书店买了练武的书籍,就按图索骥的练了几年甚至更长时间也不知所以然;有的人虽然参加了培训班受人传授,结果却不见收效;有的人习拳时间不算太长,却颇有成效。很显然,前者注重的只是文字上或肢体上的表面现象,后者则是抓住了该拳的核心内容。 有的人判断拳法的依据是从姿势的差异来衡量。如果拜了姓刘的师父,就说姓张的师父或者姓徐的师父练法不正确。其实这是很片面的。从绝对意义上讲,只有宗师本人传授的才是真正的大成拳。俗话说:“十个徒弟十个样”,也就是说,每个弟子学成后的定拳模式都不可能一模一样,哪怕是最直系的传授,也会产生细微的形式差别。经过下一代的再传,这种差别会逐渐扩大。我们知道,儿子的模样只能相像于父亲,不可能与父亲一模一样,而孙子的长相与爷爷的相貌区别性会更大。何况是练拳呢! 在第二代大成拳代表人物中,他们在每个环节的训练内容中是有区别的。王安平先生的养生桩以抱球桩为主,技击桩则以扶按式为主,试力时进行整体的向前移动或向后回拉,以产生整体之力。王先生的功法来源于宗师的弟子王斌魁先生;姚宗勋先生以抱树桩为主,训练时意感抱一大树,然后意想将大树进行上提、下按、回拉、前抱、外撕或内合,其目的是为了训练六面争力;王选杰先生教授的养生桩以浑元桩为主,技击桩以矛盾桩为主,试力勾挫试力为主,这样的目的是在于培养锻炼“内劲”。上述三位大师虽然师出同门,但训练方法却有如此大的差异,难道我们会对他们传承的功法有所非议吗?事实上,他们所学皆为宗师的拳学所在。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形式上的区别呢?为什么他们都能代表真正的大成拳呢,这是因为他们所学完全符合宗师的拳学思想。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,是因为宗师在判断一个拳学的真伪时,重本质而不拘泥形式。笔者的推论是:弟子请教先生时,先生让你站某一桩式或进行某一试力,即使弟子的胳膊或高一点或低一点,姿势的幅度或大一点或小一点,但只要功法内涵符合拳学的思想,都会得到先生的首肯。这样,当一个弟子的训练模式定型后,则会以自己多年形成的经验来对自己的学生进行传授,如此就产生了同师而不同形的现象。 现行流传的大成拳,有“七妙法门”之说,但是,从王芗斋先生一些拳学论著中根本找不到关于“七妙法门”的字眼或论述。从先生的《大成拳论》或其它的著述内容上得知,大成拳有站桩、试力、试声、自卫几个步骤。而我们现在所习练的大成拳,则有站桩、试力、走步、发力、试声、推手、实作七个步骤。笔者认为,这是第二代大师们的拳学结晶,是他们的对大成拳的贡献。是他们根据自身的习拳经验所归纳总结的“七妙法门”。宗师的功理功法大多是纲领性的大理大法,而且多以半文言文的语言出现,这也给后学者带来理解方面的难度和偏差。在“七妙法门”中,功法的系统性强,对功理功法的表述通俗易懂,稍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依法练习即可有所收效。王芗斋先生叹曰:“我常感到天地之间学问实无穷尽,而笔墨之实难表达我胸中之所道止。学者若能从我之所说者推出我之未说者,实我至望焉。” 对于初学者来说,以“七妙法门”的功法步骤为宜,这些功法为习者提供一个较为简单的入门之道,这是该体系的优点之处。当然,练到一定程度之后,就不能再拘泥形式,而应探求更深的拳学内涵,即要从王芗斋的拳学理论中窥以端倪。因为这种理论体系是大成拳学的真理所在,是航行中的指路明灯。但是,但对初学者来说,就是把这些拳学论述全部背熟,也不能真正感悟其内涵所在。 技击的要素无外有三个方面,第一是劲力体系,第二是拳法与技术体系,第三是胆量训练与经验积累。其中最核心的是力量体系。就像一个孩童,面对一个壮汉,即便你学的招法再多也是枉然。抓住了拳学的核心,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笔者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(技击方面),首先教习者站矛盾桩,以培养基本的整体力和内劲;有了一定桩功和内劲基础后,就站托婴桩,以此练二争力;最后,通过站抱树桩,以求浑元力。当达到内劲笃实、运力自如的阶段后,基本就具有了较高的修为层次,此阶段常被人誉为炉火纯青。 事实上,学拳者不能仅从姿势上加以模仿,更重要的是要从外在的形式中洞悉拳学的关键所在。王芗斋先生在论述断手时曾说过:“我希望学者不要囿于我所说者,要从我所说者之中推出我所未说者,如是才可贵也”。由此可知,先生也希望他的拳学有所发展,希望后学者能从他的学说中推出他所未说出的东西,既如此,作为他的后人们就可在大原则的前提下,产生一些各自的见解。这也是第二代传承者在具体训练方面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。经过下一代的再传,这种差别会逐渐扩大。 大成拳劲力三要素 欲使武者劲力具有超强效果,首先要明白超强劲力所具有的三个重要要素。 第一、任何力量都来自于肌群的收缩 如果离开了肌肉的收缩,就没有力量可言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搬动或推动一个物品,则会有肌肉拉紧的感觉,这就是肌肉的收缩,即我们平常所讲的肌肉紧张。对于武术而言,不论是太极拳的弹劲,八卦掌的活劲、行意拳的整劲、大成拳的内劲、截拳道的寸劲等都是肌群收缩的结果。 在竞技运动或多种武术的力量中,常有爆发力之说,而这种爆发力就是特殊形式的、高效能的肌群收缩形式。我们常说站桩时要放松,但是要做到真正的放松后,肌肉则会产生极大的收缩。如果肌肉绝对的放松了,则就没有力量可言,这种情况在武术中叫做“懈”,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“松”。武术中的松和紧是矛盾的两个方面,一般难以理解。尤其是内家拳法,既要求放松又要保持一定程度的掤劲。 第二、参与收缩的肌群越多力量就越大 常识告诉我们:大人比小孩有力,胖子比瘦子有劲,身体强壮者的力量要大于体质弱小者,其原因就是因为前者的质量大于后者。体重大者,其本力就大,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身大力不亏。原因就是体重者在运动时参与收缩的肌群较多,所产生的力量越大。正因为如此,很多体育的竞技项目都是以体重划分级别的。大成拳讲究整体放人或整体打人,其目的就是要调动更多的肌群参与收缩。 我们不可能为了练拳,使自己的身体变得很胖,以此来增加体重,而是应该通过合理的办法,使有限的自身质量得以无限的发挥。此法就是站桩,通过站桩既可增加重力感,又能使“肌肉若一”。这样就可使参与有效收缩的肌群增多。练到一定程度后,只要一进入桩功状态,内在的肌群就会产生相应的牵挂和收缩。这就是笔者称之的“肌通连”。到了此时,力源并非肢体的某个部位,而是来自于胯、腰、背等相关肌群协调若一的收缩作用; 第三、肌群收缩的方向若一化 在整体肌群收缩的前提下,要使其收缩的方向朝一个点进行。在现在流行的大成拳功法中,若能做到整体发力已相当不错,很少有人注重肌群收缩方向的若一化。在《运动生物力学》中,按照“肌肉协同”原理可知,如果一个人的肌群收缩真正做到了向一个方向做力,可产生20~25吨的力量。但由于人体内各肌群、骨骼、脏腑之间的内阻作用,则不会达到这种理想效果。若按最低限度计算,假设能达到十分之一,就是2吨的力量,二十分之一就是1吨的力量,四十分之一就是1000斤的力量;即使你能达到八十或一百二十分之一,也可产生500或300斤以上的力量。这对技击已经够用了。 按照上述的拳学观点,完全可以做到后学者超过前辈,徒弟超过师父,一代胜过一代。之所以这样认为,完全是客观的存在,绝对不是谦虚或恭维之话。这是核心训练方法的开明之处。该法是我近三十年的感悟所得,而今我已年60多岁,假如一个年轻人的悟性和身体素质较好,他明白了这些道理并经刻苦训练后,就会使肌群协同更好,很快就能产生惊人的打击力量。另外,按照以上三个要素的观点进行衡量,任何人的功力水准均没有登峰造极和炉火纯青之说。如果你按核心功法训练达到了常人所认为的惊人效果,那也只是一个起点,或者说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。这是因为你离理想的状态还相差很远。 结语:大成拳的核心训练法揭示了劲力的本质与训练方法。这对练拳者来说,却不失是一个少走弯路的捷径之法。比如,我们要到一条河的对岸,直接过去既无桥又无船。沿河的此岸向前走一段路程后,可通过桥梁到达彼岸,然后沿彼岸折回一段路程才能到达河的正对岸。大成拳的矛盾桩可体验一般性的内劲,勾锉试力可使劲力得以初步的空间延伸,这两种功法好像身处河此岸的起始位置;托婴桩的训练既能使内劲深化,又是获取二争力的有效功法,此过程好比沿河前行到达了河此岸的桥头;浑元力的修炼则如同过了桥,位于桥的另一端。所谓核心训练恰似笔者为习拳者在眼前搭建一座桥,或者备了一条渡河的船。此时就不必沿河前行、过桥、再转回了。这样就没有必要专门练托婴桩、枹树桩等其它桩法了。如果习拳者悟性极好而又刻苦研习,就可起到直接过桥的效果; 对于领悟一般者来说,至少也能具有乘船的效果。 (以下视频:大成拳核心训练法视频片头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