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照山大成拳
新闻详情

大成拳的铁布衫

 二维码
发表时间:2017-10-24 15:21作者:李照山来源:李照山大成拳网址:http://www.lzsdcq.com/nd.jsp?id=30#_np=112_420

大成拳的铁布衫

  李照山

一、抗击性的意义

所谓抗击性就是抗外力的击打能力。我们常听说的“金钟罩”和“铁布衫”之类的功夫,实际上就是对抗击性一种比喻性的描述。其意义在于:

1、有效的保护自我,使被击部位不会因为重击而受伤;

2、显示自身功力,给敌方予以威慑。击我者犹如打在充足气的轮胎上,砰砰作响,弹性很大,无疑会使进犯者感到惊恐。

3、更好的打击敌方。当进犯者一拳打来不能奏效时,此时双方距离势必很近,我以任何招法击之,均为易事。

因此,抗击性亦属技击的范畴,而且非常适用高强度的搏击。

练过大成拳或稍有大成拳常识的人都知道,大成拳的修炼极易使人产生抗击性。开始出现的部位在下腹,此后逐渐扩展至上腹、心窝、胸部及身体其他部位。事实上,除了练大成拳具有抗击性外,其它多种武术和内功修炼均有这一技法。关键的区别是,其它的任何拳术欲使习练者具有抗击性,必须经过专门的功法练习;就连那些通过内功修炼获得抗击性者,必然亦有一套完整的功法。比如,“金钟罩”和“铁布衫”的修炼都有系统的训练方法。对于大成拳而言,抗击性只是一个“副产品”,只要经过一阶段的正确站桩,即可产生抗击性。

抗击性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,一是被击后不觉疼痛,二是受到重击的部位具有保护内脏的能力。在这两个方面中,尤其是后者显得更为重要。其原因是内脏的重创远大于表皮的疼痛。

二、抗击性的机理

1、“气”与抗击性

对于机体产生抗击性的原因,很多观点都是泛泛而谈。能从本质上揭示者可谓凤毛麟角。在这些观点中,多数都认为是“气”的作用。这种“气”并非空气之气,在武术或气功中常将之称为“内气”。传统的中医理论则认为,“气”是人体内不断运行的、具有重要作用的精微物质。根据其来源不同,“气”可分为“元气”、“宗气”、“营气”、“卫气”等。人的生命活动皆源于“内气”。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,可将不同的“内气”运达于机体各部。  

受中医理论的影响,不少功法的修炼与解释均与“气”的说法有关。练习时,大多讲究意守丹田,以培养关元穴部位之“真气”,当此部气机发动后,即可打通大小周天,乃至身体产生抗击性。有的功法还专门讲究如何行经走气,有的则强调所谓的顺呼吸或逆呼吸,有的硬气功则有“喷气”的练法,其目的都是为了使“内气”能通畅的运达于相关部位,而使之产生抗击性。但是,这种“气”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,或者说,它究竟使机体发生了何种变化才具有了抗击打能力,至目前为止,还没有一个非常科学的解释。对此,笔者曾请教了一些生理学、解剖学的教授和大学的武术教学人员,亦未找到满意的答案,或者有的干脆就没用答案。

2、抗击性与痛觉

机体受到外力打击后就会产生痛觉。根据击打的部位和外力的大小不同,痛觉包括有表皮痛、肌肉痛、骨骼痛以及内脏痛。较小的力量击打只能引起表皮痛,极强的穿透力不但会痛及肌肉、骨骼或内脏,还会使被击部位红肿,乃至出现淤血现象;如果被击部位是胸部、腹部或后背,则会伤及内脏的心、肝、脾、肺等。此外,由于每一个人的痛觉阈或者意志力不同,即使同样的打击力,有的人感受度或耐受力低,有的人则高。

一般认为痛觉是一些没有特殊结构的感受器产生的,这种感受器是一种游离神经末梢,它广泛的分布在皮肤、肌肉和血管壁上。当机体受到重击或其它伤害后,感受器就会向神经纤维发出传导,以至中枢神经能感受到疼痛。有的人耐受疼痛的能力之所以较大,是因为脑内存在有较多的内源性镇痛物质。

在医学上,通过麻醉药来封闭神经,以阻断痛觉冲动传入大脑中枢,也可使用镇痛药作用于中枢神经而达到镇痛的效果。

在武术中,有的习武者为了增加抗击性通常采用拍打方法,比如用掌或拳来拍打自身的躯干各部;有的则用装有豆子的细长布袋反复地甩打身体;有的还用手臂甩打或用胸部撞靠树干;对于泰拳而言,常用自身的拳、臂、肘、膝、腿、足不断地击打、撞靠或踢撞棕树,此法不但可加强拳、脚、肘、膝的打击力度,还可增强机体的抗击打能力。凡此种种之所以能增加机体的抗击性,其作用有几个方面:

1、提高自身的痛觉阈。这样就会使机体在一般的外力击打下不会感到疼痛;

2、不断地刺激大脑以产生更多的内源性镇痛物质。一旦身体受到外力伤害后,大脑就会应激性的产生内源性镇痛物质,以使机体不会那么疼痛;

3、使肌肉产生高强度的瞬间收缩。这样可极大程度的增加肌肉的硬度,以起到保护骨骼和内脏的作用;

4、改善骨质结构,增强骨的密度。如此,就会相应地增加骨的强度和硬度,从而增加抗击性。

在抗击性的保护过程中,最重要的是内脏得以保护。被击部位即使出现不同程度的表皮痛或肌肉痛,只要不伤及内脏,就不会有生命之虞。由于内脏位于胸腔和腹腔,增加抗击性的目的就是增强胸腔和腹腔对内脏的保护作用。胸腔是由胸肌和胸骨组成,胸骨可起到保护心肺的作用,胸肌越发达,其保护作用就越强;腹腔容纳胃、肠、胰、肾、肝、脾等器官,但是腹腔的器官没有骨骼的保护作用。对于常人来讲,即使腹部受到的打击力度不是太大,也会因为这些器官的受击而疼痛难忍,如果击打的力量过大,还会使肝脾破裂而死亡。因此可见,增加胸腔和腹腔肌肉的收缩力度,就能有效地保护内脏各器官不受伤害。

3、抗击性与肌群的收缩性

从本质上讲,只要外在的肌群能产生应激性的快速收缩,就可很好的保护内脏。对于胸部而言,胸骨的保护作用固然重要,但胸肌的第一屏障亦尤为重要。胸肌的发达就会增加肌纤维的数量和横切面积,从而增加胸部肌群的收缩程度,使胸部肌肉异常的“结实”。这样胸肌不但能起到很好的首道防护作用,还会有效地缓冲胸骨的抗重击性。锻炼胸肌的方法很多,如俯卧撑、举哑铃等,这些方法属于纯粹性的发达胸肌训练。如果有意识的进行自我拍打,或让他人进行的辅助性击打,其作用不但能使胸肌逐渐变得发达,而且还能拓宽胸肌的痛觉阈,更主要的是,反复的拍打刺激,可被动性的、不断的激发胸肌的收缩性,以便其在受到外力击打后骤然的坚硬起来。

腹部之所以能承受重击而使内脏得以保护,其重要的原因还是肌肉的收缩而使腹部变得坚硬。不论气功或内家拳法如何的强调“意守丹田”,如何的讲究培养锻炼“内气”,如何的“行经走气”,或者如何的“运气”,其目的均是为了调动或激发更多的能量作用于肌肉,而最终使肌肉高度收缩。这一基本原理对于腹部亦不例外。

4、腹部易产生抗击性

通常认为上腹或下腹很柔软,是最不堪一击的部位。然而,就是这种被认为较为薄弱的部位,一旦经过气功、站桩或其它内功的修炼,就会变得异常坚硬。这种由柔至刚的矛盾现象,在行外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。但是,当你有了大成拳的桩功或其它相应功法体验后,就会亲身感到这种现象的客观存在。在大成拳的站桩中,站浑元桩通常是在下腹先出现充实的感觉,此后该部位会慢慢产生抗击性,而后逐渐向上腹的胃部延伸,乃至最后发展至心窝部位;矛盾桩对抗击性的作用主要在上腹。当上腹的抗击性加强后,则又会连动下腹和心窝部位得以强化。

腹部有哪些特殊肌群会变得如此坚硬呢?如果从解剖学的角度来阐述腹肌,对于一个习武者而言,难免会被繁琐的肌群名称所困惑,我们只能用简单明了的道理加以说明。腹部的表面是皮肤,附于表皮的是脂肪,与脂肪相连的是一般性的肌肉,如腹直肌等,再往深处是韧性很大的肌群,如腹筋膜等。对于不常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人,或者大腹便便者,其脂肪层较厚,很难从外表上看到肌肉;对于练健美的人,或者常练仰卧起坐者,其腹部脂肪层很薄,可直接见到腹直肌。腹部深层是韧性很大的肌群,对固定和保护内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对于动物而言,我们俗称这些肌肉为“肚绷子”。比如人们常说的“牛肚绷子”就是韧性很大的肌肉,要想使这些牛肉熟透,必须慢火很炖才行,说明“肚绷子肉”很“结实”。对于人体来说,腹部深层仍然有较为“结实”的“肚绷子肉”。练仰卧起坐或相关体育项目者,可使腹部脂肪燃烧,显露出腹部健美的肌肉,虽然其腹肌发达,但其抗重击下的保护内脏的能力并不见得太强;对于练站桩或相关“气功”的人,从外表上看,他们的腹肌与常人无异,并无特别之处,但却能承受很强的外力打击。击打者犹如打在充满气体的轮胎上,弹性十足。这充分说明一般性的体育项目只能使腹部外在性的肌肉得以锻炼,而内在性的、韧性很大的“肚绷子肉”必须通过“内功”修炼方可。

三、呼吸对抗击性的影响

“内功”修炼的途径较多,如气功、站桩、内家拳法的特殊运气之法等。这些方法的最终作用就是引起呼吸肌和深层腹肌的变化,使其在高能量物质“气”的作用下,产生相应的收缩,从而达到保护内脏的目的。在大成拳的站桩中,随着站桩时间的不断延长,身体在保持适度“紧”的前提下,会逐渐放松。身体的放松,又会促使大脑处于良好的入静状态,松静的结果会使呼吸变得很慢很深。呼吸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着深层腹肌。

1、呼吸的方式

人体的呼吸方式有三种:胸式呼吸,腹式呼吸,混合式呼吸。从呼吸运动的过程可知,呼吸运动主要依靠两部分呼吸肌的舒缩来完成。一种是以肋间外肌舒缩引起的肋骨和胸骨运动,称为胸式呼吸,这种呼吸方式仅能引起胸廓前后、左右径的增大,只有肺的上半部肺泡在工作,而中下肺叶的绝大部分肺泡却在“休息”;另一种则以膈肌运动为主。此种方式不但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,腹部亦极大地参与了运动,故称腹式呼吸。此种呼吸模式又分为顺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。前者简称顺式呼吸,后者简称逆式呼吸。顺式呼吸就是一般的腹式呼吸,吸气时腹部凸起,呼气时压缩腹部使之凹陷;逆式呼吸与之相反,吸气时腹部自然内收,呼气时小腹自然外鼓。顺式呼吸可通过腹肌来加强横膈肌运动,以扩大肺部容积,加强胃肠道及其附近毛细血管吸收大量营养物质;逆腹式呼吸在生理学上称为变容呼吸。吸气时腹肌收缩,腹壁回缩或稍内凹,使腹腔容积变小;呼气时小腹肌放松,腹壁隆起,使腹腔容积变大。它的呼吸范围不仅直接影响到心肺及胃肠,使腹腔内的器官得到有效的按摩,而且还影响到脑部和四肢各组织、各关节。正因为如此,很多气功或功法则把逆式呼吸看着最好的呼吸方式而加以追求。但是,刻意的强求会拔苗助长,以致出现种种偏差。

2、桩功的呼吸状态

在多种气功或养生功法中,如果采用的是自然呼吸,在练功的初期或中期,基本上可自然地形成顺式呼吸。这种呼吸对体弱多病者容易收效,可以达到养气健身的目的。随着练功的深入,即使我们不去有意的讲究呼吸的方式,也会自然而然的由顺式呼吸过渡至逆式呼吸。对于大成拳的桩功而言,讲究自然呼吸(自然态呼吸),但是,随着站桩时间的延续,呼吸则由自然变得不自然,即呼吸出现了不够用的现象,有时会不由自主的深吸深呼一口气才舒服一些。此阶段通常被称为过渡态呼吸。当桩功下的身心愈加放松和入静后,呼吸会逐渐变得慢、细、深、长、稳、匀、悠,乃至达到每分钟呼吸一次或更长。此种状态则为功态呼吸。

大成拳的站桩由浑元桩开始,此桩的两臂呈环抱状态,肋间外肌则相对打开,在自然态呼吸的前提下,呼吸以胸式呼吸为主,腹式呼吸为辅。由于站桩毕竟是运动的特殊形式,就要有更多的能量供求,而胸式呼吸所提供的能耗完全不能满足站桩的需求,于是就出现了呼吸不够用的过渡态呼吸。此时,机体会在桩功状态下做自动调整,其结果会使膈肌和腹肌同时运动。凡经过站桩者几乎都有这样的经历:每当深吸或深呼一口气时,胸部或腹部都会大幅度的做起伏,这说明呼吸已成为以腹式呼吸为主的状态。呼吸的深、长会使吸入的氧气不断增多,以满足耗能的需求。当桩功下的供能和耗能达到动态平衡后,呼吸会逐渐趋于平静而进入功态呼吸阶段。

在功态呼吸的初始,呼吸会由常态下的每分钟的16次变为10次或8次,此时的呼吸主要是以顺式呼吸为主,即吸气时整个腹部会大幅度的鼓涨起来,说明腹肌在收缩,此时如果屏住呼吸,即可具有初步的抗击性;呼气时整个腹部会瘪凹下去,用手轻轻按之,会感到腹肌很柔软,说明腹肌处于放松状态。随着站桩时间的延长、站桩功感的深入,呼吸的频率会越变越慢,当慢至每分钟5~3次时,会由顺式呼吸逐渐变为逆式呼吸,即吸气时整个腹部呈瘪凹状态,腹肌松软,无抗击性;呼气时整个腹部凸起,说明腹肌收缩,如果此时停止呼吸,腹部可具有较强的抗击性。

当功态呼吸进入高级阶段后,呼吸的频率不但会慢至每分钟2~1次或更长,身心亦会更加静化,逆式呼吸就会呈现微妙的状态。这种状态是逆式呼吸的高级状态,是大成拳桩功的特有状态。此时的腹部变化则与常态下逆式呼吸的腹部变化有所不同。吸气并非整个腹部瘪凹下去,而是仅为小腹(下腹)下凹,呈轻度收缩状态,上腹(胃部)则高度收缩隆起,如充满气体的球体;呼气时小腹(下腹)自然放松而隆起,上腹(胃部)则恢复自然状态。这种状况和某些练硬气功者“运气”情景有类似之处,只见硬气功的表演者深吸一口气,上腹立即呈膨凸状态,然后再用布条在上下腹之间扎起,并开始向臂部、手部或头部“运气”,以进行开砖或头撞石碑的种种表演。但大成拳功态呼吸所形成的腹部变化完全凭任于自然,而硬气功则是有意的“运气”所形成腹肌变化。

3、桩式的影响

对于呼吸和腹肌所产生的变化,不同的桩法亦有不同的影响作用。站浑元桩的初始,胸式呼吸为主导,兼有顺腹式呼吸,继之,会逐渐变为顺式呼吸为主导的模式。过渡态呼吸就是呼吸模式的转化阶段。在此阶段,除了膈肌外,一般的腹肌和深层腹肌都会有不同程度运动。在过渡态呼吸的后期或功态呼吸的初期,随着顺式呼吸的不断深化,下腹深层腹肌的运动会不断加强,多数人下腹会有发胀、发热或气团游走感。对于意守丹田类的气功或真气运行法的功法基本均有类似的功感。当然,人为的追求如果方法不当,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。正因为下腹的如此变化,通常在三个月以后下腹会初步具有抗击性。随着顺式呼吸频率的不断延长,呼吸所引起腹肌也得到强化的或延时性的锻炼。比如,吸气用了10秒钟,机体会自动屏住呼吸(不是有意憋气)10秒钟,在这20秒钟内,腹部隆起,腹肌会有一个较长的延时性收缩过程;此后,随着气体的呼出,腹肌则自然下陷而恢复常态,此过程大约10秒钟。正因为如此,练仰卧起坐者虽然燃烧了腹部脂肪,锻炼了腹肌,但却没有延时性的强化过程,虽然从外表上腹肌发达,却没有极强的抗击性;对于站桩者而言,由于腹肌进行了强化性的延时锻炼,尤其是当呼吸慢至每分钟一次时,这种作用会更加明显。因此虽然那些长期站桩者的腹部与常人无异,但其抗重击能力极强。

有过站桩经历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:站浑元桩到了一定阶段或站矛盾桩初、中级阶段,中、下腹部位会有较强的抗击性,但上腹及心窝部位的抗击性相对较弱,尤其是心窝部位感到更是难练。到了矛盾桩的高级阶段时,逆式呼吸极易进入微妙状态。此时,除了中、下部腹肌得以巩固性锻炼外,上部腹肌亦进入了不断的起伏鼓荡的阶段,其结果必然使此部肌群得到极大的收缩训练,从而增强抗击性。最后,即使以指端点击心窝亦无济于事。到了这个阶段,整个腹部基本均会有极强的抗重击能力。就连人们认为的薄弱部位,如肝部、脾部也能承受常人的重击。

四、体验抗击性

1、体验腹部抗击性

在产生抗击性的不同阶段,习练者可进行自我或他人协助性的体验练习。下肢以浑元桩或矛盾桩的桩式站立,体验前可深吸一口气,然后在不呼不吸的前提下,腹肌高度收缩,自己则以拳反复击打腹部不同区域,直至机体将气体呼出为止。也可让他人以拳击打我之腹部。击打的力度由轻至重,其原则以自己能承受为主。此后,即使不进行预备前的深呼吸,只要大脑给腹肌输入相关信号,呼吸系统会自动停止呼吸,深层腹肌会自动收缩,并由此产生抗击性。到了一定阶段,呼吸、抗击性和大脑协调性高度统一,抗重击能力的强度会随着击打力度的加大而增加。如让人击我,对方会感到越用力,我之腹部会越坚硬。刚开始体验时,通常在吸气的状况下是没有抗击性的。但是到了高级阶段,即使在屏气、呼气或吸气的状态下,都会较强的抗击性。甚至当腹部受到击打后,会本能的收缩而产生抗击性。

2、体验臂部抗击性

相对于腹部而言,机体的其它部位如臂部、背部、胸部肌群看似比较发达,但其抗击性却没有较为柔软的腹部易于产生。经过不同阶段站桩后,整个臂部会有发紧发涨、甚至有不舒服的感觉,尤其是大臂内侧的肱二头肌更加明显,站桩的时间亦有些缩短,有的人误以为这是偏差而不敢站桩了。实际上这是臂部增长力量的象征。由此引起的臂部肌群收缩就会伴随某些不适的反应。只要坚持下去,臂部的肌群就会在桩功状况下出现延时性的收缩和休整性的放松。其结果不但加强了臂部的爆发力,亦同样使瞬间的抗击效果得以强化。

3、体验背部抗击性

站不同的养生桩和技击桩虽然对背部肌群会有一定作用,但其过程一般较慢。站松沉桩则可使背部各肌群快速的得以锻炼。松沉桩讲究“上松下紧”,而“上松”的作用正是为了打开“蓄水”的渠道。在躯干放松至相应程度后,后背就会产生局部性的收缩作用,继之,各个局部性的收缩就会发生肌肉若一的连通性。如此不但有利于背部肌群收缩之力运达于臂部及手部,还可使其产生瞬间的高度收缩而具有极强的抗击性。此时,在松沉桩的状态下,背部就会有钢板样的坚硬感。

4、体验胸部抗击性

胸部的抗击性较难训练。除了坚持站桩外,尚可适当地配合辅助练习。其方法为:将两臂由站桩状态慢慢放下,两腋半虚,两掌半蜷状置于两肋前约半尺距离;开始时,可配合呼吸进行胸肌的收缩训练,即每快速的吸一口气,胸肌就收缩一次,呼气时将胸肌放松;此后,即可进行不配合呼吸的、随意性的收缩与放松训练;最后,可在自然屏气的同时使胸肌高度收缩,并以自己的左拳击打右胸,或以右拳击打左胸。为了增加胸部的抗击效果,还可配合步法训练。左脚向前迈步成左丁八步,左胸略呈前挺之势,与此同时,深吸一口气,使左胸肌收缩,在屏气状态下,以右拳击打左胸部位,此后在呼气的同时将左胸肌放松;然后在我上右脚成右丁八步之际,再进行类似的左拳击打右胸的练习。

5、金刚体验抗击性

在顺势而发的功法中,“金刚体验”是爆发力量的辅助性练习,它能很好的鼓荡周身各部肌群。其作用既可引动力量的爆发性,又可使机体产生高强度的抗击性。在深呼吸的过程中,细胞获得了充分的氧气,使高能物质分解,从而使肌肉聚集了更多的能量,在以鼻“喷气”的过程中,肌肉就会产生爆发性的收缩,其效果犹如“金刚”。此时,若以掌或拳击打前胸后背甚至臂部,都会感到被击之处异常坚硬。若以臂部磕挡来犯之臂,或者砸劈他人身体,对方均会感到臂如铁棍之硬。

需要注意的是,当身体产生抗击性后,就说明机体具有了保护内脏或保护深层组织免受伤害的能力。但并不代表所击部位不会有痛的感觉。比如,让一人击打具有抗击者的腹部时,虽然感到被击者的腹部很硬,甚至“砰砰”作响,被击者也不会因为重击而遭受内伤。但被击者的表皮仍会不同程度的痛感。如果击打者连续的击打同一部位,被击处还会出现微微的击打“红印”。这是因为由站桩所产生的只是呼吸和肌群延时性的收缩变化,它对表皮的“痛觉阈”影响甚小,对皮下脂肪的锻炼作用亦不会太大。要想在具有抗击性的同时又不会感到表皮的疼痛,则可进行痛觉感受器的耐受练习。其方法非常简单,即在站桩后可适当的以掌或拳击打腹部、胸部或臂部,直至表皮出现一定痛感和“涨红”为止。这种练习与外家拳法获取抗击性的方法似有相同之处,但却有根本的区别。外家拳法以手或相应物体拍打身体,或用手臂甩打物体,或用胸、背撞靠树干,其目的虽然是求取抗击打能力,但很难使深层肌群产生高频率的鼓荡作用。而大成拳的这种拍打练法只是外在性的辅助练习,其内在性的训练还是要靠站桩等相应功法来完成。


文章分类: 大成拳实战与自卫
分享到:
河南信阳李照山大成拳
联系电话:13837661583(微信)
招商电话:0376-6565712
联系邮箱:2277108435@qq.com
website qrcode

手机版